“交溪河畔,古道野枞,孕育香茗,齐往新程”
阮润春,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古道野枞”品牌创始人;茶叶加工师、审评师,坚守坦洋菜茶的保护和开发。
01
范坑乡间,发现野茶
出生于茶叶世家的阮润春,从小家里就有做茶的传统。打小便熟知各类茶的做法,深知家中做好的茶叶需要拿去卖掉,才能供小孩去念书。茶叶是家中生计来源。
投茶、注水、出汤、闻香,盖碗中的坦洋工夫茶叶片轻轻舒展,馥郁的松针香迎面扑来;接受坦洋计划采访时,阮润春满足地呷上一口,思绪拉到了几年前……
2013年,阮润春重返福安市范坑乡,依稀记得当时颠簸的山路、破旧的房舍,还有那片被废弃的茶园。
范坑乡“深”在山区、地处偏远,粮食耕作条件差,最好的作物就是茶叶。八斗村毗邻四县(福安、寿宁、泰顺、柘荣),山间蜿蜒着年代久远的闽浙古道,沿途山势峻峭,群峰耸峙。这里远离工业区,自然生态保持完好,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但到了高处,天风临海,深谷疑云,高岗锁雾。直到阮润春的到来,才令人们重新审视它的价值;在他眼中,这片野茶,就像是一块璞玉那样珍贵。
“品质是茶叶的生命力,野茶掩映在树丛中,养分充足,漫射光条件好,同时又由于没有人工的过度开发和农药化肥的施用,具有非常明显的生态茶优势。”阮润春的发现,不仅让这片野茶园又“活”了起来;更是已然成为他心中“诗和远方”的代名词。
02
古道野枞,张老题词
早在1371年,福安茶人就已发现并利用当地适应性优良的坦洋菜茶,随后通过工艺不断摸索创新,历史名茶坦洋工夫得以研制成功。
一泡好茶的诞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置身于范坑的阮润春在机缘巧合下第一次发现野茶时,这片野茶树散落在平均海拔900米以上的闽浙古道两旁,早上旭日东升,照射山崖,中午阳光被岩壁、树木所挡,地暖不热,气候温凉,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再加上飞瀑流霞,温和湿润,养分充足,它们可以吸纳天地灵气,聚集日月精华,瞧那一株株、一簇簇的茶树,偶尔晃动,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光芒。
据阮润春介绍:这片野茶树从来不施肥、不洒药、不耕作,任其自然生长,采养结合,一年仅采一次,充分保留丰富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茶氨酸和生物类黄酮天然生化成分。优良的茶树品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其具有独特的“老枞”韵味和自然的生态气息。
作为倍受百岁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推崇并命名的老枞野茶,以野生坦洋菜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坦洋工夫红茶制作工艺 结合现代科技而制成,既有浓郁的自然松香,又有醇厚的“老枞”韵味,深得茶界好评,市场青睐。张老先生认为这样的野生红茶是当前最具特色的红茶,赠书“古道野枞”四字鼓励。
2020年8月,阮润春公司申报的《一种野生红茶的加工方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这项专利是在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的指导下,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规范系统的红茶制作工艺。当时,这种技术在全省尚属首个。
阮润春有他的坚持——“做这个呢,一是比较有意思,二是可以发扬光大坦洋工夫。坦洋工夫最早以前的原料是菜茶,现在很多原料都可以做了,就像我坚持古道野枞制作技艺一样,最传统的坦洋工夫的滋味还得用菜茶做,才能做出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的那种坦洋工夫醇厚柔滑的滋味。”
03
野生茶种,闽越枞韵
清晨,茶山在细雨沐浴下清新自然,云雾迷蒙。走进山谷间,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智慧结合,成就这一方茶叶。眼见之处的老枞已有一百多年的树龄,虽然老枞树高枝茂,但产量并不高,而且对所生长环境有极高的要求,由于高海拔,生长周期慢的特点使得其耐高温,并且耐冲泡,百年老枞显得极为珍贵。且野生菜茶是制作坦洋工夫红茶的珍贵品种和上好原料,古道野枞基地茶园作为福安市近几年发现的十分罕见的大面积野茶园,具有较高的保护与利用价值。
在采访过程中,阮润春也多次强调要保护,开发和利用。“我们有责任守护好它,哪怕采茶时,也是采一半留一半,在保护的基础上开采,保证树叶的营养和野茶树的生命力。”
据阮润春介绍,茶园基地所在的八斗村已建起标准化清洁茶叶生产厂房,先进科技已逐步代替传统手工制茶。现在已有研究人员在抓紧开发保护八斗、古岭宅、毛家坪等计1600多亩的生态茶园,并建立直控的原生态福安菜茶种群保护区,向周边地区辐射,带动当地农民树立生态保护及种植理念,推动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与此同时,他们还即将建立坦洋菜茶种质资源保护区,利用其遗传资源来培育推广优质或特异优良品种。
闽越枞韵越千年。
高山茶树静没于云雾中,恬静中蕴藏着生命的力量。
行者总在路上,
正如泡开的“古道野枞”,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可那杯中的茶,始终溢满不可剥夺的香,
一天、一年,
哪怕绵延几个世纪…
来源:坦洋记录者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